近期讨论 @daydreams 越来越多 $DREAMS 的市值也在回归 终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25年初上线就有参与,一路熬过Agent的低谷。中间反反复复对几个AI/Agent的标的做过撤离和集中,最后只剩下一直在build和更新的daydream。 @lordOfAFew 真的是少数极为勤奋的创始人,几乎是不眠不休,且在开发之外,还能活跃在X上,就更是少见。 2)10月初 x402 第一波火的时候,重做了业务链条的梳理,感觉注意力有回归迹象,加了一点定位x402 全栈生态的 $DREAMS 也补了一点 $PAYAI ,算是布局Facilitator这个站位。但是由于对纯Facilitator这个角色的门槛和护城河心存疑虑,尤其是Coinbase Facilitator一直在用免费打市场的情况下, $PAYAI 仓位并不大。 3)后来 $PING 火了,把Facilitator定位的 @PayAINetwork 先带爆,而 @daydreamsagents 因为更侧重从生态应用切入,需要借助其上层的agent生态才能给其组件和基建带量。当时生态还没有完全起势,所以注意力和资金还没有轮动到它身上。看到 $PAYAI 几天就10x,确实有在反思是不是自己过于mid curve了,而过分的执念,在押注一个早期赛道时,往往不一定是好事。 4)不过好在近期其生态终于有开始起飞的趋势:与 @coinbase 一起做了x402的workshop,并推出了自己的bounty,开发者响应积极,目前已经有超过30个agent在其上层部署。比较可贵的是agent framework/kit 让完全没有代码经验的人,也能快速部署x402 compatible的agent business,而用daydream组件部署的agent,都会使用daydream的facilitator,以及其llm router,一下子其数据就起来了。其facilitator也一举跃居前三,仅次于coinbase和payai。 是的,我的逻辑依旧没变。 Facilitator很重要,但Agent Economy要扩大和发展,更需要的是Agent供给,以及能让更多Agent被低成本、快速、无门槛创建和部署出来的框架。Agent数量起来后,Facilitator等基建的需求和调用自然会上去。
x402算Agentic Payment叙事重点了 目前市面上大多是一些非VC项目 标的梳理已经有很多,就不做了 我更想从产品角度聊一下对x402的理解 长文预警,TLDR: 目前市场现状下,个人最看好 @daydreamsagents 的封装分销LLM + 开发者框架的product market fit。 1、x402:从“授权工具”到“独立经济实体” 它在我眼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期热点,毕竟由 @coinbase 和 @Cloudflare 这两大巨头亲自下场发起,并且 @Google 推出的Agent Payments Protocol (AP2) 与x402整合,也进一步拓展了x402的业务边界。其价值需要放在Agent演进史当中去理解: - 早期23-24年: 的Agent只是一个LLM的Wrapper,顶多算一个更高级的聊天机器人 - 24年底-25年初: MCP协议的出现,则是让Agent调用外部服务变得更简单和标准化,让Agent在具备了脑子(LLM)之外,还能拥有手脚去执行(通过MCP调用的服务),衍生出了所谓的Swarms概念(AI Agent协作集群)。 但直到这个环节,Agent的自主性仍旧是非常有限的,调用外部服务需要人工授权API密钥,付费服务需要借助人类的信用卡,基本遇到外部的付费墙就是会被卡住,需要人工介入。 除此之外,SaaS服务的订阅模式,在Agent这个场景下,也显得格格不入。因为大多数Agent的调用非常轻度,难道你会天天让Agent帮你订票?调用频率不可预测的情况下,固定成本显然不经济。 为了偶尔调用几次API,而要给Agent搞一个$20/月的订阅,简直是可笑。数据现实用户平均只用掉20-30%的订阅配额,剩下70%纯粹打水漂。 而x402,Google AP2的出现,则是解决了这个痛点: - 自主运行: 通过Coinbase Smart Wallet,以及EIP-3009签名授权,实现Agent自持USDC进行外部服务的微支付,Base L2毫秒级链上结算,从“人类授权的工具”进化为“独立经济实体”,真正实现24/7无人工干预自主运行。 -按需付费: 而精确到调用每次API调用的按需付费模式,也帮助轻度用户节省大量的成本,也让很多边际服务成本几乎为零的服务(例如闲置的算力),能够被很好货币化。 2、x402生态链条:Facilitator + Provider x402的生态链条(不考虑链,钱包,开发者工具这些最基础的)其实还是蛮简单的,目前最主要就是Facilitator (支付促进者)和Provider (Agent服务提供商)。 1)Facilitator (支付促进者) 你可以理解为类似支付宝,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忙付钱,收钱,和验证钱收到了。核心功能就是验证EIP-3009签名,广播链上交易,代付gas费用。 当前主要玩家: Coinbase CDP(Base链,零费用) PayAI Network(Solana/多链,零费用) Meridian(企业级方案,1%提款费) 2)Provider (Agent服务提供商) 包罗万象,如信息抓取,区块链RPC,存储,算力等等一切Agent可能用到和购买的服务。 当前已集成x402的服务: AI推理:Dreams Router、Hyperbolic 数据API:Neynar(社交)、Zyte(抓取) 存储:Pinata(IPFS) 链上服务:Base RPC 3、不要高估Facilitator的价值 我并不是看空 @PayAINetwork 为首的这一批facilitator项目,任何一个早期领域,所有参与者都有增长的空间。 只是确实facilitator的核心功能(验证签名,广播交易)确实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且目前x402的facilitator加起来有15家,其中更不乏像Coinbase Facilitator这样的纯免费方案,以及 Facilitator这个环节,在我这里的护城河和投资属性是不作好的,最终大概率会变成一个利润率很低的生意。 - 技术门槛低:熟练工程师可自制facilitator - 价格战倾向:多数facilitator 0%费用 - 供给过剩:当前15家,未来可能更多 - 巨头补贴压价:Coinbase通过Base生态补贴 4、Provider环节的早期困境 目前x402的provider数量还是很少(仅30多个),且除了像aws和hyperbolic这样的明确表达支持的大型企业外,大部分已上线的服务商层次偏低,以一些社区和小开发者的服务为主。其实也正常,在我看来这正是Agent服务和SaaS服务天然冲突所导致的。 1)阻力1:投入问题 直接集成x402需要一定的工程量,以及对于Agent提供服务也涉及到对现有的KYC/AML流程的一个挑战。对于一个早期市场来说,这种投入产出比可能不值得大企业立即着手去做。 2)阻力2:订阅模式暴利被摧毁 传统的SaaS是暴利的,赚的就是用户订阅后实际只用20-30%配额,剩下70-80%的闲置quota带来的纯利润。我们以一个典型的LLM案例拆解: ChatGPT Plus订阅: $20/月,一个普通用户平均使用1000次 = 每次隐含费率$0.02,但OpenAI实际LLM成本:约$0.005/次,闲置quota带来的毛利率:75% 若改为x402按次付费: 用户实际支出:1000次 × $0.010 = $10/月,OpenAI收入损失:$20 - $10 = -50% 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巨头可能并不会那么快下场支持,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定价模式和经济理性决定他们不会特别主动。订阅模式通过"固定费用+闲置浪费"获取的暴利,是这些公司商业模式的基石,x402的按需付费直接摧毁这个基础。 而在这种情况下,更不用说去搞一个Agent商店和AI Agent服务的P2P代理市场了。大多Agent想用的核心服务还没支持x402,能用的都是不痛不痒的长尾服务,捕获不了太多价值。 后期真的规模起来了,巨头也就下场来收割了——君不见 @coinbase 自己就推了一个x402 Bazaar? 所以我对单独的Provider服务商发的代币的天花板,以及往P2P代理雇佣市场靠的项目的product market fit,在现阶段下都持怀疑态度。 5、企业级需求存在吗? 我个人看法是:不太存在。 至少现阶段是如此。 x402的产品特性天然决定了其用户画像: -按需微支付(精确到每次调用) -去账户化(钱包即身份,无需KYC) -调用频率不可预测(Agent任务驱动) 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其用户画像其实更多偏向社区开发者、实验性项目、预算和调用可预测率都不高的场景。 而一旦是企业级应用,需求完全不同: -企业级SLA保障 -可预测的成本结构 -调用量大且稳定 -供应商合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大多还是会去用传统SaaS,毕竟能谈折扣,规模平均下来,单位成本反倒低很多,还有品牌信任背书,出了问题有赔偿。 除非SaaS也下场Agent服务化,但就如我之前所说的一些原因,这个过程没那么快。 所以对于 @mrdn_finance 这种企业级Facilitator(主打企业级管理:1%提款费+组织级权限控制+审计仪表板),我也并不是很能够看懂其可持续的需求来源,至少现在是如此,当然我相信这些项目也能看到,也并不会单纯把命运押注在单一的业务角度,但从估值来看,确实不低了 6、最务实的做法:daydream模式 既然传统SaaS大多暂时不x402化,Provider服务还是太少太早期,那么最务实的做法,就是: - 封装那些暂不x402化的核心服务 - 降低开发x402原生Agent门槛 @daydreamsagents 我的理解,其Daydream Router和Daydream framework产品就是这两个思路的具象化。 1) Daydream Router Agent的"大脑"(LLM推理)是100%硬需求,也是Agent的起始,虽然Anthropic明确加入x402计划,但其他大模型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一定x402化,仍旧是订阅模式。这就带来了很大的中间层封装的机会。 而daydream router也是这么做的: - 用自己的OpenAI企业账户 - 包装成x402接口向Agent提供 - 聚合20+模型 - Agent通过标准x402调用LLM按次付费 router用的是coinbase的facilitator,并以 facilitator做备用,而这个向Agent分销LLM服务的业务,其实也是一个毛利率可以非常高的业务。 2)Daydream Framework 封装LLM只是解决了"供给侧"(有可用的大脑服务),但还需要解决"需求侧"(让Agent能有手脚)。 Daydream团队本身也算是做Agent框架的,迁移到x402算是比较自然,而这个框架做的事情就是帮开发者集成智能钱包、对接每个x402服务、内置预算控制、处理支付和收款逻辑等。 我更看重的是每个Agent部署后,也会使用router去调用LLM,间接增加对router产品的需求。而router产品本身产生的收入,会用于回购代币。 对,其实做的东西不复杂,业务角度也很简单,但在一个早期市场里,就得靠这种务实的角度去占领市场和心智。 7、x402是Agent发展的关键一步 回到曾经的问题: - AI Agent什么时候第二波? - Crypto和AI的结合点到底在哪里? 答案就在这里。 一个拥有更多经济自主权的Agent, 才是开启Agentic Economy的关键。
33,4 тис.
28
Вміст на цій сторінці надається третіми сторонами. Якщо не вказано інше, OKX не є автором цитованих статей і не претендує на авторські права на матеріали. Вміст надається виключно з інформаційною метою і не відображає поглядів OKX. Він не є схваленням жодних дій і не має розглядатися як інвестиційна порада або заохочення купувати чи продавати цифрові активи. Короткий виклад вмісту чи інша інформація, створена генеративним ШІ, можуть бути неточними або суперечливими. Прочитайте статтю за посиланням, щоб дізнатися більше. OKX не несе відповідальності за вміст, розміщений на сторонніх сайтах. Утримування цифрових активів, зокрема стейблкоїнів і NFT, пов’язане з високим ризиком, а вартість таких активів може сильно коливатися. Перш ніж торгувати цифровими активами або утримувати їх, ретельно оцініть свій фінансовий стан.